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攝影][東京]晴空塔習作:雙塔,三弦。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在從東京往成田機場的火車上看到晴空塔,隔著車窗拍。

因為火車的速度蠻快的,所以抓拍的瞬間主要的考慮是要讓晴空塔的主體能夠在
畫面的中間,其他的條件就算有考慮、也都是按快門前那一瞬間的直覺了。

還蠻喜歡這張照片,兩座塔一前一後、一明一暗、一大一小,有不少有趣的對比。


雙塔。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三弦。

剛好三條電線,左邊還有三個環。

雖然在車上拍照的時候,電線通常是盡量想要避免進入畫面的東西,但是這張還
蠻有趣的。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天空塔。

蠻素淨的一張作品,畫面下方有些天線,看起來多了點人味。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晴空塔。

堂堂正正的感覺。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攝影][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的線條。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這篇的作品都是我家老婆用Canon EF 50mm F1.2L拍的,除了鏡頭和相機不同之外,
也可以看出我和我家老婆在構圖偏好和風格的差異,例如第一張照片、我覺得很酷,但
是就算在同樣的地方,就算給我相同的設備,我也拍不出這樣的作品的^^



弧線。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切線。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層次。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大錐體。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休息。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通透。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攝影][鎌倉]巨福呂坂洞門。

寄件者 2012 Kamakura


不知道看了這篇標題的朋友們有沒有覺得這個名字很奇怪?


坂在日文漢字裡頭是坡的意思,這個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洞門這個用法就不常見
了。Google翻譯把洞門翻成土門,但是我看這裡指的是這個從極樂寺往長谷方向的
大下坡車道上頭開著天窗防山崩的隧道。


隧道本身的結構看起來很有意思,水泥拱門的線條也很漂亮。


因為是邊走邊拍的攝影習作,在構圖上就很值得商榷,更不要說光圈快門了XD


天頂。





寄件者 2012 Kamakura

有天窗的山洞。

本體長這樣。這張是Canon GX1拍的,隨身帶著這台,可補長鏡頭的不足。









寄件者 2012 Kamakura

弧。

這張的重點在弧線。



寄件者 2012 Kamakura

放射。








寄件者 2012 Kamakura

完工標示紀念碑。

西松建設這塊石碑蠻中規中矩,完工已經快20年了,看來這個洞門維護得蠻好的。


多謝老婆拍了這張照片,不然我也不知道這個"山洞"叫什麼名字,更別說是那家
建設公司在什麼時候蓋的了。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攝影][台北]國家音樂廳與新光大樓。

寄件者 2010Taipei


2010年8月的攝影習作^^ 


說是構圖習作,但是還是沒有用三腳架,也沒有認真測光調光圈快門XD 


用Canon 7D的好處就是可以在這樣的光線下,仍然能夠達成手持攝影的任務。


兩年過去了,Canon果然推出了更好的中高階相機了,命名既不是9D也不是7DII, 是5DIII。



寄件者 2010Taipei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攝影][東京]國立新美術館之塔。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2007年完工的國立新美術館本身就是一個很酷的藝術作品,在這篇我想要呈現
的是建築物內部的兩座倒角錐型的巨塔。


塔本身就高,再加上越高越大的這種東西不常見,在視覺上帶來很強的衝擊感,
也許是因為塔的南側是整面的波浪狀玻璃帷幕牆,所以雖然霸佔了很大一部分
的室內空間,但是不會覺得過於擁擠。


在館內試著從不同角度來拍這兩座塔,最後選出來這幾張都是從西側的高處拍
的。對付這樣近在眼前的大傢伙,Canon 7D配小小白IS幾乎沒有用武之地,這次
Canon G1X的28mm的廣角端就立了大功。


國立新美術館之塔。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雙塔。


 這塔有兩座,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不過小的也很大就是了XD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騰空。

這張照片有趣的地方在於塔的右邊線條剛好與扶手切齊,塔底又剛好是深色的地板,
仔細看會有塔飄浮在空中的錯覺。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尺度。 


這張照片構圖比較四平八穩,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畫面下方剛好照到一位警衛,
襯托出這個空間的尺度,也剛好把地板上頭星散的圓形通氣孔給拍到了。 


我覺得蠻好奇的是,這些通氣孔的分布,是經過詳細計算的,還是像姚仁祿
先生年輕的時候在東海建築系交作業一樣、隨意往天上丟出來的呢?





寄件者 2012 07 Tokyo

通氣孔。


從通氣孔放射狀線條的設計也可以看到巧思,我不知道這個通氣孔是標準化的
商品還是為了美術館訂製的特殊規格產品,但是這個圓孔本身就很漂亮,和木
地板的嵌合也做得很俐落,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品。 



相對來說,木地板就比較讓人擔心,不知道是不是木料選得太軟,雖然國立新
美術館啟用才五年半,但是地板上頭已經有不少凹痕,不知道將來館方要如何
處理這個問題?